身為一名忙碌的打工人,你是不是也曾有這些症狀?
專案任務很多,總是分身乏術自顧不暇?
資料瑣碎分散,用到時和你玩起躲貓貓?
都已經忙到沒時間減肥、重訓、讀歷史,卻還是有做不完的工作?
或許你需要的不是阿迦莫多之眼或妙麗的時光器,而是一套高效子彈筆記術。
零碎分散的筆記整理,分心低效
隨手筆記是個好習慣,然而碎片化的資料存放,卻是破壞效率元兇。以我為例:有一堆醫糾要和解、車禍調解、勞雇契約、診所與醫師的諮詢輔導進度,睡前還要盤點讀書進度與學習計劃、公司經營方針
結果白天睡醒又他媽忘的一乾二淨。
於是使用筆記本、電腦、Excel、Google Calendar、Evernote……努力的筆記。一開始有明顯改善,但時間一長東西累積太快,又因為海量資料與碎片化存放引來三個問題:
1.效率下降:無法快速找到所需資料、偶爾出現靈光一閃創意沒有紀錄、或是隨手寫的筆記弄丟了,導致效率降低。
2.失誤增加:檔案放在隨身碟或不同的雲端資料夾(Mega、Dropbox、OneDrive),結果版本不一致,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。
3.容易分心:不小心找出塵封已久的回憶檔案,一時分神就忘了自己在做什麼。或者找Email、Line、Messenger時,不小心就和朋友聊開了。
就在陷入無止盡焦慮與人生迷惘困惑張飛打岳飛之際,ESOR的子彈筆記術就像照世明燈一樣點亮了我路前茫茫。
建立目標化行動筆記,碎片彙整
心法:使用Evernote或其他雲端筆記,不只是讓你「蒐集資料」,而是以「任務」、「專案」為單位,有目的性的啟動筆記。
怎麼做:分為目的、行動、順序三塊。
1.目的:這個專案/任務的目標,是為了要解決什麼問題、滿足什麼利益?就像簡報有簡報目的、教學有教案方向,開啟一份筆記同時也要先設下「這份筆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?」。
2.行動:該如何完成筆記目的?筆記的品質,在於能不能應用與實作,如果只是停留在「記錄」這個層面,筆記只是筆記、你還是你,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。可以把目標拆解成小步驟,方便蒐集資料、執行、試錯與陳列成果。
3.順序:決定上述行動的順序。尤其是注重邏輯次序的任務,例如炒菜:先炒菜再放肉,不是糊就是焦。即便做蛋糕,也是先從底層的戚風開始,逐一增加裝飾和變化。
NG行為:
1.太貪心,什麼都要:到處蒐集剪貼,沒有考慮專案需求。結果我的筆記本躺了兩千則未分類的新聞,等同雜訊干擾。那些可以直接用goole找到、暫時沒有專案用上的,就請放生回google
2.太隨意,取名混亂:筆記標題沒有規則,想到什麼就取什麼名稱。結果事後要搜尋再也找不到/找很久。例如在我筆記本中,針對車禍處理有「交通事故」、「交通災害」、「車禍排除」、「車禍求償」、「車禍理賠」等類似關鍵字。
Tips:使用專案命名與彙整
1.專案命名容易辨識:活動名稱、特有、唯一專案來命名
2.專案關係人可列入:標題可用委託人、當事人名字命名
3.碎片化的訊息彙整:將多個相關訊息,合併到一個專案

建立可重複提取模組,提高效率
心法:將資訊、筆記內容模組化、系統化,再也不需要從零開始。
怎麼做:
1.建立範本:如果再一次進行類似專案,有沒有可以重複利用的資源?會不會做的更好?我會將每次活動用過的課前大綱、講座RunDown、講義廠商、場地資訊……等,建立索引與範本。
下次有類似活動就能快速索引、複製貼上,不用從頭做功課。
2.持續迭代:有了範本,還要持續優化升級。每次講座結束,針對流程與內容AAR。而談判、申訴、契約、求償,都持續依照法規與實務狀況更新、並且標記執行時的狀況、注意的重點。
3.內部連結:建立專案目錄,透過任務清單、內部連結,就能找到所有散落資料。因為大型的專案,可能會有許多支線任務(俗稱開副本),可以建立專案目錄來管理,使不同專案間,都可以指向同一個參考內部/外部的頁面(超連結/Pointer的概念)

NG行為:
重複歸檔:用檔案夾的觀念歸檔,導致同一筆資料出現在多個不同的資料夾、版本不一致、資料引用有時間差、更新維護時需要花費更多心力。
Tips:大專案要建立索引目錄
當專案很大、很多、很雜,需要切割成其他任務和專案時,建立專案索引目錄。
目錄則按照自己的次序排列,例如:重要性、行動次序、參考價值……等,只要是「用起來順手」、「對這個專案有幫助」的排序法皆可。

活用工作提醒與標籤,管理時間
心法:設計有效的提醒,充分利用時間
針對「沒有死線」、「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」(例如學習、或者整理性質的行政工作),似乎很難應用傳統行事曆來管理:時間提醒出現覺得不是很急,於是滑過提醒、選擇關閉。
睡醒就忘記這事,直到很久後才察覺一點進度都沒有。
或者自己突然空出一段時間,突然不知道如何安排(大忙人、專業經理人、中高階主管)、需要很長前置準備時間的工作。這時候,你需要的是有效的工作提醒和次序安排。
怎麼做:
1.提醒開始準備的時間:用日曆提醒事項,以到期日往前推,設定應該開始的時間。
2.提醒階段進度的時間:用工作事項提醒,確保未完成的工作都有推進。與傳統的行事曆不同,只要沒有完成並點關閉,依舊會保持在「工作未完成」的提醒。
3.善用標籤安排重要性:週期性工作、零碎時間、優先次序、發想中、進行中……等。

NG:標籤不是用來做資料屬性分類
過去我常把標籤拿來做資料屬性分類,於是產生了悲劇的效果:同一筆資料,可能有「醫糾處理」這個標題、以及「醫糾處理」、「醫療糾紛」這兩個標籤,看似讓搜尋更容易找到,卻沒有增加效益(因為最終還是透過標題搜尋),反而增加標籤的數量更難搜尋。
結論
1.最好的學習,就是分享、教學、輸出
2.以本篇為例:學習後、整理好、寫出來、並且應用到原來的筆記上。能提升效率、改善生活,才是有用的學習。
留言贈書
看完之後,你會怎麼做?「手寫筆記比較習慣」或「覺得蠻有趣的想試試」?
還是「有其他更有效率的作法?」
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,我會彙整後給Esor老師參考,並抽出三位,贈送Esor老師的「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」
截止時間:留言統計至110年10月16下午五點截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