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顏宏斌
我不是專職講者、也無須教學,這堂課是場美麗意外:589天以前參加專業簡報力,認識了余懷瑾-仙女老師。
那時候她還沒有上TEDx,也尚未開啟巡迴演講之路,有的只是一段影片、一句名言:慢慢來,我等你。
而看過他學校課堂影片,會不禁深感懷疑:國文課,怎麼可以如此歡樂、情緒激昂?這完全顛覆以往學校課程認知(打瞌睡、發呆、玩Gameboy)。
顛覆傳統的傳統教學
傳統學校通常怎麼上課?
- 老師寫黑板,這個會考很重要
- 學生抄重點,這個會考我知道
- 課本謄十遍,這個會考我明瞭
雙方行禮如儀,管你上課懂不懂,反正考試能過就好老師薪水有領就好,師者淪為傳道念稿機:學習不易樂乎。
當許多傳統學習方式,只能單向資訊傳播時,她用分組、討論,顛覆傳統,讓我重新思考專業資訊教學的可能性——教學,不應侷限在書本這個平面維度,而可以建立在互動、討論、立體的維度上。
更重要的是,一名教學者如何透過「適當提問」,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。我們或許曾遇過這種窘況:講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,台下聽眾/學生不住點頭稱是,而當講者提「有沒有問題呢?」,台下一片死寂。課程就在尚未釐清「老師表達有問題」或「學生不知如何問題」情況下結束。
仙女老師則透過問話技巧、語氣、肢體,順利引導討論,開場十分鐘,已經讓全班集體湊前、群情激昂。

教具是有效學習的催化劑
學員上課經常滑手機心不在焉?
專業講述過於抽象難融入理解?
試試看教具吧!
與其「說」的讓學生理解,不如「演」一次!有些意境、狀況,與其講述,更適合以情境模擬,例如:
- 談判的現場,雙方探底尋價
- 醫糾的會議,醫病溝通協調
- 人員的面試,如何篩選過濾
過去我曾和急診大仁哥合作過兩次活動,嘗試個案演練提升學習成效。因為無論課堂如何講述「關懷溝通」、「法律攻防」、「保險損害填補」,仍不免過於抽象,最有效的還是透過情境演練,瞭解實務上如何運作。
而小卡老師(莊舒涵)除了情境、資訊、分類教具教學外,更重要是操作上的經驗傳授、時間掌控,尤其是設計字卡的訣竅,一點就通,讓人秒懂「教具設計背後巧思」所在。
值得提到的一點:課程教具的與適用範圍,恰好就是課程學員的專業……,直接套用就能帶走。

課程遊戲化效果最大化
「如果微笑是世界共通語言,而遊戲就是課程的共通語言」游皓雲老師說。
傳統見解總以為「遊戲」是不務正業,古云:勤有功,嬉無益。可事實上:適度的遊戲化,能幫助學員更加投入學習,一個簡單比喻:白豆腐好吃,久食無味;麻婆豆腐香辣,久食易膩。
- 如何讓學員快速聚焦,主動發掘重點?尋寶遊戲。
- 如何刺激思考,正反釐清思緒?調查遊戲。
- 如何提高參與度,凝聚士氣?接力遊戲。
- 如何綜合複習,臨門一腳?搶答遊戲。
遊戲本身不是重點,而是透過遊戲,提高注意力與學習效果,非為玩而玩,是為讓學習更有趣而玩。教、學本身充滿知識與樂趣,對於參與者、教學者,還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意。
在國外,甚至還有專門的遊戲化學校,透過遊戲方式作為教學與學習方式。

課程以外的亮點
能和一群武林高手當同學,很開心。
因為本身並不是講師或從事教學工作,沒有太多機會獲得經驗,結果同學都是專任講師或從事教職、需要衛教,加上主辦單位貼心混編,得以跨界交流。當天因此認識地理老師和對人體工學椅有研究的專家。
同學個個都在比積極,對於慢熱又內向害羞的我來說,實是極大福音。

第二個亮點,就是……BJ4

課程很適合:需要教學者、需要衛教者、或專業講者。(無經驗可)
課程不適合:不需要教學且無經驗者。
附註:本課程極度燒腦,請前一天務必睡飽,確認腦力維持70%以上精神。課程當天保證沒空滑手機。
延伸學習:楊斯棓醫師-二十八題演講教學答客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