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那些談判與一談就贏,你更該知道的是……

Posted by

 

 

 

 

文:顏宏斌

 

關於談判與求償我並不陌生,幾年下來,百場以上經驗是有的。然而,經過兩次談判思維訓練後,才發現,關於談判與和解,仍有許多改進空間。

原來談判,金額,並不是唯一考量。

 

當局者謎  旁觀者不輕

這次擔任輔導員,本以為只要懷著「哈哈哈UCCU」心情愉快的度過整日。

BUT,我錯了!人在局中,我們都是棋子。

從課前準備、互動、發文,到課堂上的觀察、建議、回饋,絲毫沒辦法鬆懈(臉書為證,我當天完全沒空滑手機),而且,還要不斷思考:「如果我是學生,該如何回答?如果我想更好,該如何改進?」

最重要的是:輔導員們為了避免漏氣,都做足功課。

 

 

該做的該寫的一個都沒遺漏,還有人製作學員背景卡

 

 

影片拆解  高頻小套路應用

三班真的有來有賺到,因為影片部分足本足料加了許多精華。

之前的課程,我們學習到:談判前、中、後,重要性比重。可是,如何應用呢?

實務上,我們經常抱著這樣的疑惑,談判:

如何應用在親子關係?

如何應用與老闆談判?

如何用在與同事相處?

以及與下屬有效對話?

 

 

談判就是要吃橘子啊! ~Photo by 大助

 

 

而透過影片片段與小套路拆解,你能學會:

  1. 資訊收集:我知道你的問題,也瞭解你的利益。
  2. 沙盤推演:我推測你想要誰,也猜到下一步行動。
  3. 主導談判:你要一小時,我只給你半小時
  4. 時間限制:10分鐘決定、時間也可以是籌碼。
  5. 情緒表達:適度的透露情緒,似瘋似癲更加難以猜測意圖。
  6. 實問虛答:身為老闆不可不學的絕學,有權無責、有答卻又不說死。

更重要的:能夠避免踏入理論的死區。因為各種談判理論,經常過於著重在線性的交易區思維、以及一個靜態的談判環境,追求最佳的BATNA。

卻忘了:現實中,雙方的立場與利益,考量點並非只有「金錢」這一維度,還有各種潛在利益。

甚至,潛在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考量。

 

金錢並非唯一談判籌碼

如同選擇伴侶,通常外貌並非唯一。(相信各位都不是匈奴和肉控)

「金錢」可以是契約利益,時間也可以是。甚至佔有率、訓練經驗、重購效率、折舊與處理問題……。

重要的是:如果「自己來」成本比較高,為什麼不善用對方的既有優勢?如果能把共同利益提高兩倍,又何妨在拆帳上讓步?(1000萬的5%,尚不如2000萬的4%)

談判中,我們經常以為是你死我活,卻忽略這可能是一場非零和遊戲:發掘對方最重要的利益、找出他的痛點、以及還沒善用的資源。

多維度考量,有助於彼此走出你死我活的線性思維。

 

最佳替代方案  沒有最佳只有更好

另一問題:我們經常陷入「BATNA是固定不變」的迷思。

 

BATNA(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)是“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”。BATNA是要求談判者考慮在未能達成交易的情況下,可能發生的最優結果是什麼,並且把現有的交易與這個替代方案進行比較。

 

「我們是小公司,沒有資源,沒有談判空間」

「他們是大型企業,擁有壟斷優勢,他們說了算」

「我們的通路掌握在他們手上,沒有談判籌碼」

「他們的產品擁有絕佳競爭力,價格沒有鬆動可能」

但,真是如此嗎?

BATNA並非恆久不變,而是隨著時間與外界環境,而有動態變化,例如:時間限制、法規調整、人員異動、第二第三競爭者出現、以及來自跨界的挑戰等。

縱使為大公司,也非沒有弱點,縱使為小公司,也不無談判策略的應用,例如:聯合同業或其他競爭者,或者,協助大公司解決特定的問題與痛點。

反而滿手是錢的大公司,更有可能陷入「資訊不對稱」的迷霧裡

動態調整,持續的發展BATNA,才是正解。

 

結論  這堂課到底有什麼用呢

有用,就會有用。

我是如此持續改善的:

  1. 回想套路,套用在舊案例上,重新沙盤推演。
  2. 刻意練習,每個新案例都要用上一兩個技巧。
  3. 分享與反覆檢討。

 

最後,分享一個Alex老師當天給輔導員的紀念品:羞羞噠。

 

 

鄉民神器無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