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顏宏斌
「雖然辛苦,但是值得。」
「你們都是最棒的!」
「這是我參加過最感人的活動……」
「謝謝大家,我愛大家….感謝支持……」
活動結束後,除了歡欣、淚水、感動、超強的人脈、大卡司的動員以及場地以外,我們還可以得到什麼?滿滿的大平台?
讓萬能工讀生用紀錄與剖析,一起來想想「如何讓活動辦得更好」?
成就好活動關鍵 定位、溝通、準備
站著說話不腰疼,自己下場知腰酸。
參加過的活動與講座多,不免喜歡對部分活動品頭論足:餐點不好、這場地太小、那燈光太亮、講師太任性亂花錢、空調太強或紅茶太薄。
可是當自己參與幾場活動準備,發現:搞砸活動的理由上百種,但要弄好一場活動,卻有共通的小套路,不只是上台需要技術,辦好活動也是藝術。
分別是:定位清楚、溝通良好、充分準備。
要搞清楚活動定位
好簡報要抓緊核心重點,調查TA年齡階層與身份、產業。好活動亦然。
要設定明確目標,吸引正確來賓:
想要栽培訓練?
想要公益募款?
能在三四十位「自己人」的關注下侃侃而談,卻不一定能站上三、四百人的舞台怡然自在。特別是心理因素影響:這些是「自己人」、還是「陌生人」?更加拉扯素人那顆不安脆弱的心。
不同的活動目標,定價策略與宣傳對象,應有明顯區別。
想要栽培、訓練,或許可能考慮以「密集」、「重複」的「小套路」,幫受訓者安排舞台與訓練計畫:從願意說出來、到能夠站出來、最後可以精彩表現出來,進步看的見!
想要募資、宣揚理念與展現成果,或許可改以「長期」、「持續」的「成果發表」,來取代短期煙火式演出:目標在哪、做了什麼、幫助了誰,最後讓這些一度跌入谷底的人重新展開笑顏(背景畫面播放女孩燦爛笑容)
另一點,受邀來賓期待的是「欣賞精湛技藝演出」、或者「參與從低谷向上的成長過程」?
對創業者和醫師來說,他們願意掏錢來協助別人向上;反之對一般人而言,即便「用金錢換取對價的服務,恰好順便做公益」,都不見得有誘因。
定位不明確,最終將淪為「不知道為何報名」窘況。
要縱向與橫向溝通
溝通很重要
溝通很重要
溝通絕對、超、重、要。
當活動有了明確目標:定位、方向、對象、流程……,貫徹與執行,才是成就活動的醍醐味,試想:
找不到報名連結?
入場動線亂視野不佳?
設備故障或燈光不佳?
中午沒有餐點餓肚子?
比賽計時規則突變更?
又或者要表演沒音樂、要放影片沒投影幕!
一連串的小瑕疵,將鈍化整體活動帶給觀眾的感動。

可以的話,說明:活動項目拆解、小組橫向溝通、確認場地聯絡。
活動項目逐一拆解:內容是什麼、方向在哪裡?主持人、參與者有誰?可能需要的道具或設備、音樂、打燈、安排休息室、需要轉播、沙發或者髮妝?可能需要哪些設備或人力?
重要是:確認每個小組都能理解項目設計、分配的工作目標,最好讓大家都能清楚模擬當天狀況,越清楚描述細節,活動呈現越不偏離軌道。

團隊橫向溝通:各種臨時狀況,該找誰支援?多了幾位來賓、加了一位評審、講者棄賽、變更計時規則、需要製作特別的告示、以及臨時需要人力支援,找誰要人呢?
還有一個是經常忽略的:活動場地溝通窗口。特別是:當今天投影、音響、燈光、網路、電腦,都是由活動場地提供時,萬一出了狀況,要能找的到救兵。(你不會想自己搞一台5000流明的投影機,信我。)
所以:團隊內從上而下、小組成員水平溝通、以及活動對口暢通,是基本門檻,缺一不可。
要善用時間做準備
準備時間越充裕,越能避免突發狀況:雖然突發難免,可是一流品質活動,恰恰要降低突發機率,越少狀況,越能減輕團隊負擔,讓講師與主持人安心演出。
比方說:
一、無法掌握來賓人數,票賣不好?有團客?有臨時加入的過路客?(可以參考強者我偶像楊斯棓醫師如何搞定過路客的問題)
二、太晚公布流程,事前沒有保留前置工作時間,使得各小組收到活動流程細節,已經沒有時間做足與try Error。
三、臨時評審或貴賓,影響座位安排與活動流程。(想想婚宴上那些搶著上台發言的議員、立委助理,就是了)
四、臨時人力變動,例如工作人員退出、加入。其他不同組織人力參與、有自己的工作分配、時間分配,與活動主辦單位有衝突、集合報到時間。
五、各項設備、器材檢測(特別是轉接頭、線材)、數量確認。
如果可以,最好提早一週「確認來賓人數」、「確認貴賓名單」、「盤點檢測設備」、「瞭解其他組織的參與與確定工作分派」
就像公會要出團打怪,坦不能打到一半中離去買晚餐,提早準備與分配,避免倒坦滅團。
活動過後,想讓人留下什麼?
活動只是一時,但感動與成果可以持續延燒。
我一直思考,如果一場公益活動要能發揮最大價值,我們到底該留下什麼?
還是幫助這一群人從谷底站出來?
亦或透過他們幫助更多人走出來?
每一場活動,都該有它的使命與價值。活動不僅是握緊拳頭燃燒熱血,傻傻辦下去。而我試著在結束之後,冷靜的思考這一切。
思考,如何讓感動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