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企業主必知:一間賺錢企業,為什麼倒閉?
經營者必學:同樣薄利多銷,為什麼小米市值超過四百個億美元?
投資者必懂:基本面?消息面?如何避開地雷股與找出價值股?
因為工作關係,我上過許多理財課程:基金、證券、債券、外匯、企業經營與個人財務風險,縱使如此,我卻也和一般人相同:看走眼、買錯點、上錯車、下錯站。

不是說逢低買進逢高賣出嗎?為什麼買到都是高點,賣出永遠跌停?
不是說攤平購買成本,未來回漲獲利可期嗎?為什麼中國人的品牌已經從股價之王變成谷底之王?
不是說面板、DRAM營收新高前景可期嗎?為什麼創新高之後反而面臨破產清算?
原來,關鍵是我們「財務數字力貧乏的認知」,樹根沒扎穩一吹就倒,和品種無關。
企業主必知:為什麼賺錢企業會倒閉?
用過去的經驗評估以下兩間公司:
A公司:毛利40%,電子大廠,每年都賺錢,年年擴廠
B公司:毛利20%,地方小吃,每年都賺錢,業績平穩
看完基本背景敘述,大多人都會認為A公司充滿前景值得投資,優於B公司
但瞭解財報後,才發現原來A公司竟然是地雷股:
「我們公司很賺錢啊,年年擴張、年年買新設備,而且業務量非常暢旺,員工越請越多,每年毛利都有40%以上……。怎麼可能會會倒閉?」類似的情況上演在電子、面板、DRAM、太陽能薄膜等產業
問題弔詭的或許連企業負責人自己也沒發現:竟然是「漂亮的財報」與「業績」弄死自己。因為過度追求投資與提高銷售收入的同時,忽略產業特性,忘了保留適度現金周轉,偏偏銀行雨天收傘,加速企業的自我滅亡。
可以三年不賺錢,但不能三天沒有現金。

經營者必學:薄利多銷,卻能創造四百億市值?
低價的手機紅海市場,沒搞頭?
售價幾乎等於成本,毛利不過1.8%?
這種割喉戰生意,卻如何創造出市值四百億美元的公司?
提高售價或者降低規格嗎?不,這會讓原始TA出走。
更多的廣告刺激銷售收入?不,管銷費用增加,反而拉低毛利。
或者,可以試著從財務系統觀點來看待:周轉率、收現天數、在庫天數、營業費用。
許多財經雜誌與新聞,只把焦點放在「飢餓行銷」上,恰恰掛萬漏一:到底企業獲利的本質在何處?
如果只做飢餓行銷,那小米熱賣不會長達數年賣到上市,最多不過一波蛋塔效應。
更重要的是:如此低價,人家賺什麼?而且還能有驚人的獲利!
本次複訓課程,MJ老師補了大量案例與實做,讓學員見樹又見林,對經營啟發成效顯著。
投資者必懂:如何挑選價值股與避開地雷股?

廣告說:「投資理財有賺有賠,過去績效不保證未來收益,投資人申購前請參閱公開說明書」
名嘴說:「半年前我就有跟會員喊漲,要你們買,你們沒買!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?你沒有嘛!」
理專說:「顏先生,我跟你說,跌越深,你就應該要進場持續加碼,搶短線震盪V型反彈再出場,看這裡……」

市面說法百百種,理財書籍千千套,到底什麼才是有利於投資人,該遵循的那一套?
從財務的角度來看,投資與經營事業、人生相同,先談體質穩健再求獲利與成長,沒有健康的身體,說有多美好的未來通通都是騙。
今天活不過,遑論未來?
套用在個人過去失敗經驗:一場黑天鵝就讓我上繳七位數學費,原來成功沒有一蹴可幾,只有踏實面對,怎麼火箭飛速上去,就會如何自由落體墜下。
老師教導以幾項重要的財務指標,協助判斷一間公司的經營團隊好壞、市場機會、存活率,同時還能驗證董事長與經營團隊的誠信度。不信?想想宏達電王董前後兩間公司的下場,從新聞稿與財務指標,早已經可以看出兩者嚴重背離。一名經營者如果對自己的話都無法負責,公司崩盤也只是剛好。
股價或各種技術線型,是市場買賣雙方對於公司的想像。
唯有真實的攤開各種財務數字,從頭體檢,才能判斷一間企業值得投資與否。
結論:人人都必須要有財務力
這次複訓讓我最驚艷的點:MJ老師又把課程內容與運課手法大幅改變。如果去年十月是八十分,今年已經往上跳了兩三個層次,來到新的境界。
亮點一:獨孤九劍複習卡
亮點二:大量案例與實務操作
亮點三:一年內免費複訓
強烈建議身邊的朋友:用一天的時間,學會「一輩子」帶著走的能力與知識。
真心不騙,一定要學!(報名請按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