瞄準、成交、莫忘初衷(EMBA雜誌347期)心得摘要

Posted by

 

 

347

 

 

事業成功,來自不斷擴大事業版圖?

工作成就,來自高收入、令人欽羨的公司、讓人讚嘆的頭銜?

如果你內心聲音也與我一樣發出質疑,建議你一定要看這一期的EMBA經理人月刊。

 

成就的定義是什麼?

 

上一代定義:五子登科是成就。男的當醫師,女的當醫師娘,也是一種成就。

年輕朋友定義:買的起房子、娶的起妻子、養的起孩子、有了面子、也有裡子,這就是成就。

而我的成就,又是如何?

 

早年剛接觸業務工作,老鳥說,成就就是年收百萬,於是我很努力的扮演好業務角色。

一段時間過後,職場前輩說,能夠帶動組織才是成就,於是我很努力學習當一名好主管。

時間越長、經驗越多、收入越高,可是內心的質疑越來越大

 

這,不是我想追求的成就方式。

 

 

2013121919094014371_600X
我不想要再這樣下去了阿阿阿阿

 

 

外在:令人刮目相看給予肯定,內在:自己內心知道的成就。關鍵是你用什麼衡量自己的價值?

 

而當想法與行為衝突越大,我開始出現認同危機:這些成就,不算什麼,也沒有多大的意義。

於是有一次領獎的場合後,決定開始改變,專心致力做好「我真正想做的事」——成為一名顧問。

 

為什麼不賣培根漢堡?

 

前陣子台灣麥當勞要出售的消息震撼全台灣,但同一時間,有另外一家漢堡店的股價卻從年初開盤,一路直上,他叫做Shake Shack (該死為什麼台灣沒有分店)

 

 

Shake-Shack-Stock-Performance
從年初掛牌,一路行情看漲已經翻倍

shakeshack

 

 

 

同樣是漢堡,同樣是連鎖速食店,為什麼一家江河日下,另外一家如旭日東昇,難道他的漢堡有加料、有特異功能,或者更便宜?

 

 

吃了考試都考一百分?
吃了考試都考一百分?

 

 

執行長賈魯提(Randy Garutti)的堅持很單純也很有趣:

  1. 不推出迎合所有人的東西
  2. 公司照顧員工,員工照顧顧客
  3. 不因經濟規模而忘初衷

 

我以自身實際經歷、或者密集接觸的公司經驗分享:

第一點原則,與之前常和朋友分享的狠心摘弱枝的南瓜計畫概念一致。試想:資源有限的前提,怎麼可能面面俱到?怎麼可能什麼都好?又要行銷、又要管理、又要教育訓練、還要做好領導統御?把本業一項產品做到好強好棒棒再說。

 

第二點原則,剛好打腫慣老闆的臉:給的起香蕉,只能請到猴子。更何況香蕉還是爛掉的。我看過一些公司待遇非常糟糕,23K還沒有勞健保,週末隨機加班支援活動。問題關鍵:如果員工自己都無法安身立命,又怎會願意為這間公司學習、貢獻專長?遑論賣命。老娘是來打工的,不是來創業的。

 

第三點原則,又回應第一點:為了效率、規模,是不是放棄了初衷?賈魯提在找到合格的培根肉供應商之前,不考慮推出培根牛肉堡,合格的店長訓練出來之前,也不考慮拓展新店。以此反觀業務工作:一樣產品的功能與架構尚未嫻熟,就因為業績而去推展下一樣新商品,這樣對嗎?

 

更不消說:小孩子開大車,許多新人自己都還沒顧好,就急著拉人進業務團隊,這樣對嗎?

 

本於初心,以始為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