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過去許多管理類書章,經常有類似說詞:「員工,是公司最大的資產。」
實際上,特別是台灣,
員工是「資產」—寡
員工是「工具」—多
員工是「拋棄式免洗餐具」—更多
接著陷入可怕的負面循環——人才留不住,不斷虛耗公司成本與機會。

員工應該是企業的「資產」或「負債」?
「品牌承諾」對企業經營有多大的影響?
本期的關鍵字:公司文化與品牌。主旨恰好與我這幾年轉型心得一致,摘要其中三篇分享大家。
優步化工作時代來臨
Uber好用、方便、世界各地帶來許多衝擊與改變,衍生的另一層面思考:工作碎片化與獨立化。
既然「駕駛與運輸」能透過「網路媒合」需求,那麼,其他的工作是否也有潛藏這樣的可能?透過網路將多餘時間做有效分配。
專業工作者,例如律師,我發現評律網有類似功能。其實更早還有一個,但因妨礙傳統律師公會利益而被迫下架。所有創新萌芽,皆因妨礙既得利益者遭受打壓。
中國大陸,也有醫藥專業的碎片化與獨立化應用,馬雲還下重注,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好時機與環境;世界各國更有利用你的空房間出租,而且透過線上預訂、付費、評論、篩選使用者與提供者的服務。
網路 + 數位 + 行動化,滿足「隨選經濟」的出現,降低媒合成本。
但回頭反思:這一波轉型之下,「什麼」將被取代?

名片 你最小的招牌
第二篇,我挑了相關的主題,談名片與品牌,如果要讓人深深記住你,一張好名片不可或缺。
多年前,當我還是菜鳥業務時,名片是公司制式版面,印上大大的LOGO與一堆無關緊要的資訊。紙材是廉價的入門款,一盒39元買五送一。
因為看起來廉價、制式、沒特色、更沒「讓人印象深刻」的點,這樣的名片發出去,沒幾天就會在客戶公司的垃圾桶找到。
請不要浪費地球資源好嗎?

而IKEA的文化與堅持,做了很好示範。
首先,對於新上任的員工,給空的辦公室與一箱IKEA辦公用品,請新同事體驗公司的產品。
再來,名片上的聯絡資訊,自行填寫個人資訊。
這是IKEA「自己動手做」的精神。

名片,是傳達品牌精髓的畫布,而不僅僅是記載「聯絡資訊」的小卡片,更何況,我們都有手機和臉書了不是嗎?(甚至是部落格和粉絲團)
正確的好名片:將品牌精神,濃縮為最少文字,用心、獨特,不需經過解釋,就能傳達品牌精神。
比方說幾張獨特的名片:
大多數的企業忘了,名片其實就是他們的「餐巾紙」,它是企業成功傳達品牌精髓的空白畫布。
你的文化就是你的品牌
最後,談到企業文化,從內而外的品牌力量。
過去的企業品牌形象:公關、媒體、包裝。
新時代企業品牌形象:員工、口碑、體驗。
因為資訊透明,越來越多人懂得運用網路、社群、臉書進行查證,傳統單向的媒體公關影響能力逐漸減弱,甚至錯誤的公關策略導致毀滅結果、過度的品牌包裝導致全民抵制
員工影響力增加,逐漸成為品牌代言人,品牌逐漸從產品導向,轉型以人為關鍵元素。
建議企業遵循六大原則:
1.強調公司的獨特之處
2.吸引優秀員工動機:理性與感性。(補充: HBO CEO Plepler 的人才磁鐵理論)
3.品牌精神實踐:好的人才願意留下,除了薪水,還能「做有用的事、做自己、不斷成長」。
4.以員工為中心:以企業文化 -> 激發員工自豪,自動成為品牌代言人。
5.社交媒體工具:忠實呈現形象、與消費者開放式對話,知道什麼訊息該透過何種管道。
6.彈性與嚴謹:找合適的團員,而不是一個領導者,猶如組成一支爵士樂團。

個人反思:
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;
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讎。
除了「外部行銷」,也要注重「內部行銷」——重新將員工角色定位,是「工作伙伴」也是「利益共同體」,沒有好的後勤與人才庫,公司怎會有足夠的武器面對「新時代」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