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個人到群體,All Connect。
「圖書館辦活動,會有多少人去?」活動之前,我這樣問自己。之前參與過幾場公家單位主辦讀書會、分享會、演講,由於公益性質,加上聽眾預期心理多是領免費便當順便睡午覺,素質、場地、活動品質相對低落。難度極高的挑戰。

更多時候的問題:不是「聽眾反應如何」,而是「聽眾來了多少人?」

但楊斯棓醫師卻成功的讓許多人見證「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精彩歷程」。

講前 細心、用心、更貼心
準備很重要
準備很重要
準備很重要
因為很重要,所以說三次。(福哥也特別強調,留著下一篇寫),身為一位頂尖講者,除了注意形象與行頭(他偷買兩套以上新西裝),活動有多少可能突發狀況都要排除。因此,他提前準備一個社團,連同場地、布置、流程、活動內容、助教分配、分組、可能狀況,逐一寫在上面。同時也可以確認:助教是否有FOLLOW進度。


更讓人動容的:一月十六號晚間七點二十四分,剛離開台南地檢準備返回高雄,我接到一通神秘電話……
「斌哥~(尾音拉長),我楊斯棓」
「……幹,不會你出車禍了吧?還是被告了?還是有Patient家屬來鬧?我幫你處理吧。」通常,從來不打電話、很久沒見面的朋友,主動致電都不是什麼好事,職業級的不祥第六感。
「不是啦,我要確定你週六活動結束後,晚餐要吃什麼?」
這是我看到楊斯棓醫師貼心的一面:多少活動主辦單位會逐一親自確認工作人員餐點?
開始 互動、參與、手腦並用
曾幾何時,圖書館辦的活動,也會爆滿並且參與如此熱烈?外面不時有路人探頭探腦,想看看裡面搞什麼,為什麼又舉手、又鼓掌、又士氣喊話、還有好多人輪流上台發言?似乎和一般活動不大一樣。
活動開始,所有聽眾在助教協助下完成自我介紹立牌,破冰同時融入活動參與。
許多講座舉辦之始,聽眾本身還沒準備好「開始聽你講」,台上講的很激烈,台下睡的很慘烈,如同熬煮料理,一股腦下太多重口味香料,沒有花時間「燉煮入味」,難吃不言而喻。

楊氏比亞說:「演講法不是唯一的教學法」所以他讓聽眾不只是「聽」,而且「玩」,更要「手腦並用」。從楊醫師環島演講開始,他不只一次採用「搶答」作為互動手段,而到新思惟WORKSHOP上,更成熟的操作這種模式,還加上分組與腦力激盪,心得可以看這篇。(OOPS,忘了還沒寫,所以你也看不到)。
一場活動,同時解開六個成就:
- 聽演講
- 看簡報
- 寫心得
- 畫十誡
- 想問卷
- 玩競賽
活動效果如何?看學員心得回饋熱烈程度便知。

結束 除了知識,還「得到」什麼?
講座結束,通常留下什麼?空的飲料罐?便當盒?打瞌睡滴下的口水?
還是無限懷念的回憶?
記得楊斯棓曾在課堂上講過:「從Collection 變成 Connection」,所以事後安排助教聚餐,只見媽媽桑一直轉臺各桌遊走,介紹助教互相認識。(對了,飯錢還是他掏腰包的,幹!真的被感動到)
更重要是:他要求大家寫心得、PO手稿,成為活動的另一個延續。


從助教的角度觀察一場成功的活動,所有參與者都是最大受益者:
聽眾:熱鬧有趣的活動,遊戲,是最好的學習方式。
館方:WOW,原來活動可以這麼辦!好多人啊啊啊啊。
講者群:楊醫師搭建場地,讓他們不只是在戲棚下,更能登上舞台。
助教:參與並窺見一場「成功活動」所需要素。
從個人到群體,All Connect。
一些 場外花絮
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,就是我在你面前,而你卻在刷臉書,還忘了我是誰!
恰好瞥見小組成員劉醫師是臉友:
「劉醫師你好」
「你好,請問你是?」(轉頭)

前一小時才在人家臉書上按讚啊,這位葛葛你怎麼了

BTW,活動結束,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活動是為了推薦每月一書,(買書請按此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