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讀蔡依橙校長「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」系列,及長期關注李紹榕醫師動態、各醫師建議,得到不少啟發:一為工作,二為專業,三為經驗。 工作:安身立命,不如破釜沈舟。 專業:藥物混搭,效果加倍。金融法律混搭,同理! 經驗: 從眾多「錯誤」、「失敗」經驗,學習避險。
安身立命,不如破釜沈舟
風險管理行業,正處劇烈轉型期,可預期:現有從業人員,至少淘汰一半以上。部分原因是法規遵循、部分是市場飽和與過度人力供給。面對人數持續下滑,許多組織型主管,改以「大力增員」為主要目標,未曾思考經營轉型或提升人力素質。
「有人有業績,有樹有鳥棲」一度奉為壽險業圭臬,部分業務主管更以「不用做業績,輕鬆年薪百萬」為號召,鼓勵增員,本末倒置。 試想,網路如此便利的今天,客戶不會自己上網比較膩?還認為一套話術可以打遍天下,當別人腦袋有洞!

面對產業崩壞,參考蔡校長做法:
- 安身立命:接受現況,享受人生。
- 不甘平庸:追求卓越,拿所應得。
- 大膽離開:保留核心,大開大闔。如:做自費、移民、轉職、創業…等。
安身立命不符合我的個性,大膽離開產業又未免浪費我前期投入的百萬資本。因此,我選擇保留核心專長,並結合信託、稅務、法律等,發揮風險管理綜效,專注「資產保全」這項目。
新思維總面臨不確定,包括:目標客戶接受度、獲利回收速度,難以評估。 轉型以來,也已透露一線曙光,獲得律師專業肯定(看這篇紀錄)。
資產保全 金融法律混搭 效果加倍
直到現在,還是有許多醫師朋友問:到底什麼是「資產保全」?如何「保全資產」?
一言蔽之,就是透過各種「金融工具」、「法律機制」、「稽徵實務」,讓財產風險降至最低,甚至沒有風險。如果說發生醫療糾紛、勞工職災,訴訟最大目的就是要狠狠扒醫師、企業主一層皮,那麼,資產保全目的,就是穿上一層防護衣,使對方得不到好處。 打贏訴訟卻得不到好處,有人想浪費時間嗎?

從眾多「錯誤」、「失敗」經驗,學習避險
關鍵難在:用什麼工具、在什麼時間、針對何種財產屬性、對手採取什麼作法、損失風險可能多大,綜合評估。我常說,風險管理,看的不是一個維度(保險),而是四個維度(保險、法律、信託、稅務),漏掉其中之一,整個規劃都會崩盤。 舉幾個執業過程中,常見手法與風險:
1.人頭借名:人頭可能侵佔財產、身故、債務問題,而無法主張借名登記或興訟費時。
2.人頭稅務:因為移轉財產,引發稅務及所得回查問題。
3.臨訟脫產:時機點不對,有侵害債權之慮,除了規劃移轉無效,還有涉及刑責問題。
4.買保險:買對保險嗎?保險填補「侵權損害」要件是什麼?有些保險除外、不保事項限制重重。
5.錢進海外:除非打定主意移民海外,不然人在台灣,吃什麼?
6.假債權:臨訟無效、撤銷,還有稅務申報及侵害債權問題。
7.設定抵押:同上。
8.現金:外人覬覦?家賊難防?
執業時間越久,接觸手法越多,更能以專業,依照不同收入型態、所得屬性、風險大小,提供正確、有效、合法規劃建議。 重點是:轉型過程,因為顧問導向,獲得客戶歡迎、信賴、尊重,不用像傳統老業務,巴著客戶求業績。
好舒服、好自在。